数据库的索引类别

Posted by KANG's BLOG on Sunday, March 20, 2022

一、哈希索引

由于Hash查询时O(1)的特性,非常适合用来缩短查询路径。

数据插入时,不断append到一个文件中,这个文件可以是CSV,也可以是二进制格式。然后在内存中记录这条数据的K-V对,key是数据的查询键,value是数据在文档中的偏移量。

原始数据更新也不会定位到原来的数据位置,而是将索引指向数据在文件中新追加的位置,所以文件通常采用分段的方式,不断的压缩合并,来释放磁盘空间。

并发控制

一写多读:对于文件的追加,只能有一个写线程;而由于文件不可变的特性,可以采用多线程读取的方式。

删除记录

删除数据时,实际上是一个插入动作,在数据文件中追加特殊的删除记录,也叫墓碑(tombstone),等到执行合并时,如果发现墓碑标记的key,则删除该key在数据文件中所有对应的数据。

崩溃恢复

通常会将整张哈希表的快照定时持久化到磁盘上。

优点

设计简单,定向查找时间复杂度极低。

顺序写,大大提高了写性能。机械硬盘顺序写比随机写性能能到100倍以上,即使是SSD也有2-4倍的差距。

不断合并旧的文档段,可以避免磁盘碎片化的问题。

缺点

哈希表由于属于随机访问的特性,又存在表扩充和处理哈希冲突的复杂性,所以只能放在内存上而非磁盘上。

区间查询效率低下。

二、LSM-Tree索引

针对于哈希索引随机读写的特性,如果将其key进行排序(SSTable: 排序字符串表),那么可以具有以下优点:

  1. 合并段更加高效,降低对内存的使用(外部排序算法)

  2. 每一条数据都对应一条K-V对的话,整个索引结构会非常巨大,由于键具有顺序性,这时可以采用稀疏索引的方式,每隔几条数据记录一条索引。(Kafka的索引文件与此结构相同)

工作流程

  1. 写入数据时,先写入到内存中(使用适合内存排序的树结构,比如红黑树或AVL树)

  2. 内存表大于某个阈值时,将其写入磁盘,在这过程中新的写入将生成新的内存表

  3. 处理读请求时,首先尝试在内存表中查找键,然后根据磁盘段从新到旧的顺序不断查找

  4. 后台进程周期性地执行段合并压缩

基于合井和压缩排序文件原理的存储引擎通常都被称为LSM存储引擎

基于上述工作流程3的方式,最坏的可能性是查询的key并不存在,所以通过可以维护一个布隆过滤器

三、B-Tree索引

B-tree始见于1970年,不到十年便被冠以“普遍存在”,B-tree经受了长久的时间考验。

时至今日,它仍然是几乎所有关系数据库中的标准索引实现,许多非关系型数据库也经常使用。

数据插入流程

当数据插入时,需要找到对应的页,然后使用新数据对其进行覆盖,如果页的大小未溢出,则所有对该页的引用保持不变;如果页溢出了,则会将页分裂成两个页,继续保持该树形结构。

B-Tree的不可靠性

LSM-Tree并不更新数据,而是不断追加更新文件,而B-树则可以直接更新数据文件,保持索引的引用不变。顺序写入还是随机写入,正是二者写入性能差别的原因。

而且原地更新数据会造成页的分裂,这就更增加了写入的复杂性,降低了写的性能。

分裂后如果索引指向未切换完成时发生系统崩溃,会造成没有任何引用指向的孤儿页,所以通常B-Tree的实现会增加另一个数据结构:预写日志(WAL)。该日志仅记录行为,不记录数据本身。比如InnoDB引擎采用redo log作为崩溃恢复的手段(InnoDB的事务和崩溃恢复)。

B-Tree的优化

一些存储引擎会使用写时复制(Copy on write)的方案来解决崩溃恢复的问题,当写入时并不修改原页,而是写入一个新的页后,切换父页的引用到新的页上,这也有利用并发控制。

B-Tree会在节点上保存数据的完整信息,而B+树的节点上只保存键的起止范围,这样页更小,树具有更高的分支因子,从而减少层数。而B+树的叶子结点保存了所有的数据条目和数据的完整信息,且相邻叶子节点之间具有前后引用关系,所以范围查询时无需回到父页在搜索下一个节点的引用位置。

四、LSM-Tree和B-Tree的对比

磁盘存放结构

LSM-Tree将数据库分解为可变大小的段,依靠压缩合并来达到更小的磁盘占用。但是频繁的大面积写磁盘操作,对磁盘尤其是SSD的寿命造成影响。

而B-树则是将数据库分解为固定大小的块,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引用构造成一个平衡的树形结构。

写入操作

LSM-Tree先写入内存中的SSTable,然后数据库异步将其顺序写入磁盘。

B-Tree则至少发生两次写操作:WAL和数据页本身,还可能发生页分裂。

事务实现

LSM-Tree同一个键的数据可能存放在磁盘的多个位置上,而B-Tree每个键则只有一份数据,更有利于事务的实现。

B-Tree则简单的多,通常在树上直接记录事务信息来实现。InnoDB的

一方面通过binlog和undolog来提升写入性能,,另一面也实现了MVCC机制来,的事务是基于锁的机制来实现,锁的信息直接存放在树的节点上。详见:InnoDB中的锁解

五、其他索引结构

1. 在索引中储存值

查询时,从索引到堆数据的跳转带来更多的性能损失,因此将索引行直接存储在索引中能够减少”回表“操作,这就是**”聚集索引“**

2. 多列索引

最常见的多列索引类型称为级联索引,也就是常说的组合索引。它通过将一列追加到另一列,将几个字段简单地组合成一个键。

对于某些场景下,还要求数据库提供多维索引,比如地理位置的经纬度范围,还有硬件显示设备需要用红绿蓝来表示色彩范围。

3. 全文搜索和组合索引

全文搜索引擎通常支持对一个单词的所有同义词进行查询,并忽略单词语法上的变体,这就要求数据库引擎提供不同的能力,例如分词、匹配度计算等等。

4. 内存数据库

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会通过对内存的使用来提升读写性能,而新型的Nosql数据库会更多的使用内存来把性能放在更高的位置,比如Mongo、ES、Clickhouse等等。

而很多场景对于性能要求更加极致,甚至可以牺牲可靠性,完全由内存来存储数据,那么可以选择Memcache、Redis等。

内存数据库的持久化问题

相比较Memcache来说,Redis支持更多的数据结构,但底层都是散列表的实现,其散列表的指针指向的都是内存地址。

为了防止数据丢失,Redis提供了AOF和RDB两种将数据备份到磁盘的方案,那么这些方案是如何将Redis的数据结构存储到磁盘上呢?

通常有两种方案:

  • 保留数据结构,将数据按照原有的格式存储在磁盘中。比如散列表这样的数据结构可以将散列表的大小、每个数据被散列到的槽的编号等信息,都保存在磁盘中。有了这些信息,从磁盘中将数据还原到内存中的时候,就可以避免重新计算哈希值。

  • 清除原有的存储结构,只将数据存储到磁盘中。当需要从磁盘还原数据到内存的时候,再重新将数据组织成原来的数据结构。

Redis选择的就是第二种,缺点是计算消耗大,但是存储IO消耗小,存储空间占用少。

与直觉相反,内存数据库的性能优势并不是因为它们不需要从磁盘读取。如果有足够的内存,即使是基于磁盘的存储引擎,也可能永远不需要从磁盘读取,因为操作系统将最近使用的磁盘块缓存在内存中。相反,内存数据库可以更快,是因为它们避免使用写磁盘的格式对内存数据结构编码的开销

– 《DDIA》第三章:数据储存与检索 Page.89